截止目前累计成功为5,000,000 用户成功查重检测

CNCNKI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通窍散药效学及质量标准研究

时间:2016-07-18 12:22:00 编辑:知网 阅读:

知网论文查重-通窍散是我院名老中医多年在临床使用的验方,该处方煎成小量汤剂或研成散剂给儿科患者服用,主要用来治疗小儿外感风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鼻流浊涕等症状。通窍散组方为:川芎 127克、薄荷222克、荆芥 127克、藁本 63.5克、    防风 48克、细辛 31.5克、白芷 63.5克、炙甘草 63.5克、僵蚕 63.5克、菊花63.5克  辛夷63.5克、羌活 63.5克。方中以川芎、羌活、白芷、藁本、辛夷为君药,治疗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的鼻塞、鼻窦炎,头痛用细辛散寒止痛;用薄荷、菊花清利头目,疏风散热;荆芥、防风辛散行上,排除上部风邪,辅助君药以加强疏风解痛之功效,以上各药均为臣药,用僵蚕辅助君臣药的疏风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并用,共奏祛风解表,疏通鼻窍之功。

我们根据通窍散处方组成及其功能主治对其进行药效学试验验证,首先是对通窍散的镇痛作用进行验证,主要采用醋酸扭体法即向不同实验组注射醋酸观察并记录15min后各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腹部内凹、躯干和后肢伸张、臀部抬高)的次数。对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计算出扭体反应的控制率,实验最终结果表明通窍散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且供试品剂量组间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次对通窍散的解热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了构建家兔发热模型,分组比较的方式,分别对注射了细菌内毒素的家兔给予不同剂量的通窍散,并与阳性对照药物双黄连胶囊内容物混悬液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通窍散能明显降低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体温升高程度,并且优于双黄连胶囊内容物,提示通窍散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最后对通窍散急性毒性做了初步毒理学试验研究,最终测定出通窍散最大耐受量为20g/kg体重,是临床用量的120倍。

此外为了控制通窍散制剂的药品质量,本文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规定,对本品中辛夷、川芎、白芷、薄荷等药材进行了薄层色谱的定性鉴别分析,最终选择了辛夷的薄层色谱作为通窍散的定性鉴别。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辛夷中木兰脂素的量进行了检测,对供试品溶液的配制方法、系统适用性、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加样回收率和耐用性进行验证,还对三批取样品进行了含量检测。为今后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申报新的医疗制剂提供了充分的药学基础研究资料。

1.1 祖国医学对感冒的阐述

1.1.1 古代医家对风寒感冒的认识

感冒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杨士赢所著《仁斋直指方论▪诸风》中记载:“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感冒风湿之气,头目不清,鼻塞声重,涕唾稠粘。”此后古代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内径》中已明确阐述感冒主要由外感风邪所致,如《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小儿感冒属外感病范畴,外感病病因主要是指感受六淫邪气和疫病之气。“六淫”是中医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本病初起,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位主要在肺及卫表、皮毛,可累及肝脾。小儿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及卫表、皮毛、病机关键为肺胃失宣,因而出现发热、头痛、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

1.1.2 中药对风寒感冒的治疗

张春芳[1]以可他迪(川芎茶调冲剂)治疗小儿风寒束表型感冒60例,选用双黄连口服液作为对照组。药物组成: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可他迪治疗小儿风寒束表性感冒疗效确切。

任雪萍[2]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风寒感冒,总有效率93%.治疗以附子理中丸成药或汤剂:附子6-9克(先煎),茯苓10克,红参1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或加麻黄6克,桂枝10克,甘草3克。附子,红参根据患儿的阳虚程度进行加减或取舍。成药每次9克,一日2次。中药汤剂一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蔡成华[3]以风寒感冒合剂治疗小儿风寒感冒154例,总有效率为96.8%.处方组成为:麻黄25克、杏仁25克、苏叶50克、白芷25克、防风25克、半夏25克、前胡25克、桔梗25克、天竺黄25克、茯苓25克、神曲60克、麦芽40克、莱菔子25克、柴胡25克、粉葛25克、生甘草25克、生姜25克,单糖浆适量,共制成1000毫升。经留样观察和临床应用表明,质量稳定,无不良反应,服用方便,疗效确切。

赵铁良[4]用感冒软胶囊治疗风寒感冒,治疗组口服感冒胶囊,对照组口服感冒清热冲剂,3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3%,对照组中有效率为84.00%,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项检查指标也未见明显差异。

宋华妮[5]等用葛根汤(合剂)治疗感冒外感风寒证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试验组用葛根汤(合剂),20毫升/次,3次/天,对照组用荆防合剂,20毫升,3次/天,以三天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0%和68.7%(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91.3%(P>0.05),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葛根汤(合剂)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感冒外感风寒证。

1.2 现代医学对感冒的认识

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学的感冒范畴,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6]。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可引起鼻、咽、喉、扁桃体等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毁坏、浆液、粘液及脓液分泌产生鼻塞、喷嚏、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并有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7,8]。治疗一般采用保暖、补充睡眠、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卫生环境、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维生素C。药物方面抗病毒类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9]。抗生素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复方新诺明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0]。发热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1.3 处方研究概述

1.3.1 处方组成及功能主治

【方名】通窍散

【来源】临床验方

【组成】川芎 127克、薄荷222克、荆芥 127克、藁本 63.5克、防风 48克、细辛 31.5克、白芷 63.5克、炙甘草 63.5克、僵蚕 63.5克、菊花63.5克、辛夷63.5克、羌活 63.5克。

【用法】口服

【功用】清利头目,疏风通窍,解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1.3.2 处方中药研究现状

1.3.2.1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研究现状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11]。主产于四川省都江堰(旧称灌县),崇庆等地[12]。主要含有藁本内酯(58%)、 正丁烯酜内酯(5.29%)、丁基酜内酯,川芎酜内酯、新蛇床内酯、川芎嗪、胆碱、阿魏酸、瑟丹酸、咖啡酸、原儿茶酸、香草酸等。此外尚有腺嘌呤,腺苷酸等[13,14]。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祛风散痛。川芎为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根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亦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15,6]。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行上可达头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川芎水提取物及生物碱能够显著的增加冠脉流量[17,18]

 

表1-1  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阿魏酸  

 

 

 

 

  川芎内酯A  

 

 

 

 

 

  川芎内酯B  

 

 

 

  川芎嗪

 

1.3.2.2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研究现状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江苏,安徽,江西等地[19]。干燥茎和叶含有挥发油1.3%-2.0%,油中含L-薄荷醇77%-87%,L-薄荷酮约10%以及乙酸薄荷等。尚含有异端叶灵,樨草素-7-葡萄苷,薄荷糖苷等[20,21]。辛,凉;归肺、肝经。具备宣散风热,醒脑清目,透疹之疗效,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出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胸胁胀闷[22]。薄荷中具有成分为挥发油,薄荷油内服兴奋中枢,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汗液排出,增进散热,而起到解热发汗作用[23,24];薄荷油能松弛胃肠平滑肌,能对抗ACh而呈现解痉疗效[25];薄荷油能促使呼吸道腺体排出而对呼吸道炎症有显著疗效[26];体外试验薄荷煎剂对单纯性疙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控制疗效[27];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祛痛、解痒疗效[28]

 

 

 

表1-2  薄荷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L-薄荷醇 L-薄荷酮  

  β-谷甾醇

 

1.3.2.3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iq.)的研究现状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29]。化学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和左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素,尚含有单萜类荆芥苷B和E等,花序含有荆芥苷A、B[30]。味辛,微温;归肺、肝经。具解表散风之作用,用于伤风,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31]。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治伤风风寒,发烧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32]。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33]。现代药理表明荆芥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显著的对抗作用[34]。另外,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等有部分的对抗作用[35]。荆芥抗炎作用对醋酸引起炎症反应尤其明显。同时荆芥具有降温祛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体温升高,给以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2g/kg灌胃,发现有微弱的降温作用[36]。荆芥的镇痛作用以d-薄荷酮为代表,用d-薄荷酮100mg/kg给小鼠灌胃,能抑制因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其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37] 。

表1-3  荆芥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L-薄荷酮  

  假荆芥属苷

 

1.3.2.4 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的研究现状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辽藁本Ligusticum jeguticum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省。辽藁本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省[38]。藁本含挥发油约0.3%-0.65%,油中主要成分为3-正丁基丁酜内酯、川芎内酯、甲基丁香油酚、3-丁烯基-4,5-二氢酞内酯、新蛇床内酯。辽藁本含挥发油1.5%。味辛,性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藁本性辛温而香燥,性味俱升,药势雄壮,善达头顶,具有行散太阳经的风寒和湿邪功能,故用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头痛、鼻塞、巅顶痛甚者,常与羌活、川芎、苍术等祛风止痛药同用[39],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藁本含挥发油,有镇静、镇痛、解热、及抗炎作用,并能抑制肠和子宫平滑肌,还能明显减慢耗氧速度。醇提取有降压作用,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有抗菌作用[40]

表1-4  藁本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藁本内酯

1.3.2.5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研究现状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干燥根,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4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及升麻素、升麻苷、亥茅酚苷、5-氧甲基维斯阿米醇及其苷类、补骨脂素、香柑内酯、人参醇等聚乙炔化合物,尚含有胡萝卜苷,β-谷甾醇[42,43]。味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具备解表祛风,祛湿,止痉的作用,用于感冒身痛,风湿痹痛,破伤风[44]。防风为治疗偏头痛之要药[45]。医疗中,防风常配祛风解表药,治外感表证,防风配荆芥、葛根,可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配葛根、薄荷、连翘等可治外感风热而致的恶寒发热,头痛目赤[46,47]。现代药理显示防风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及抗菌、抗炎作用[48]。防风煎剂与醇提剂10毫升/千克先后给以用伤寒混合菌苗静注导致体温升高的兔灌胃,30分钟后出现中等强度解热降温疗效,煎剂的作用强,能持续2.5小时以上,而醇浸剂作用较弱[49]。防风煎剂4.4克/千克给家兔腹腔注入,对伤寒、副伤寒菌苗和破伤风毒素的混合制剂引起的升温有独特的解热效果[50];防风醇提取液2克/千克给小鼠腹腔注入后三十分钟,对三联菌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体温升高有显著降低作用。而且关防风榨出液在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及金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防风粗制水提物有抗哥伦比亚SK病毒的作用[51]

表1-5  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升麻素 补骨脂素  

  β-谷甾醇

 

 

1.3.2.6 细辛(Asarum)的研究现状

细辛(Asarum)又名小辛、少辛、细草,为常用中药。细辛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ldt var.mandshuricum ( msxim.)Kitag.]、汉城细辛 ( 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cnse Nakai )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根及根茎,北细辛生产于东北等省,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等省[52]。味辛辣、性温和,具备祛风散寒、通窍祛痛、温肺化饮的作用,用于风寒感冒、头疼痛、牙疼痛、鼻堵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咳喘[53,54]。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丁香油酚甲醚、大黄樟醚、细辛醚、细辛酮、β-蒎烯。另含 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及消旋去甲乌药碱等[55]。经研究发现细辛具备降温祛痛、镇静、中枢抑制、局麻等多种药效作用[56]。经试验细辛挥发油口服或灌肠对正常性和实通道产生局麻作用而达到镇痛效果[57]。细辛对组胺和蛋清所致家兔关节炎症有极好的控制作用,特别对组胺致炎作用更强[58]。细辛醋酸乙酯提取物 1.6克/千克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性肿胀以及对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测试表明细辛有突出的抗炎疗效,在分离马兜铃酸后的提取物也具有可依赖的抗炎镇痛的疗效。细辛挥发油中的β-细辛醚能舒张组胺、ACh所致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痉挛,且展现量效比例,对哮喘模型,β-细辛醚能较好拉伸豚鼠哮喘发作的潜伏期和发病后摔倒的作用时间,减轻症状发作的严重程度[59,60]。其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油酚对豚鼠离体气管亦有很好的松弛疗效[61]。细辛的抗炎、镇静作用也与其祛痰平喘作用有关[62]。经试验发现细辛挥发油、醇提剂还对多种真菌、杆菌和革兰阳性菌均具有出良好的对抗作用,其抗菌主要有效成分为黄樟醚,并且干细辛最小抑菌浓度为0.16 ~2.5 克/升, 最小杀菌浓度为 0.31 克/升[63]

表1-6  细辛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丁香酚甲醚

 

1.3.2.7 白芷(Angelica dahurica)的研究现状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h.Ex.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  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白芷主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杭白芷主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 [64,65,66]。化学成分含有白芷当归素、脱水白当归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内酯等13种香豆素化合物,杭白芷含有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佛手内酯等6种香豆素[67]。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为阳明经引经药[68]。消除风湿疼痛,促进血液流通,排毒,生肌止痛。主治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疥癣。白芷常与苍耳子、辛夷等同用散风寒、通鼻窍[69]。《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70,7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芷具有去热止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热动物模型,1克白芷或杭白芷煎剂15克/千克,有突出的降温作用[72,73]

表1-7  白芷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式 化合物名称  

  欧前胡素  

  异欧前胡素

 

1.3.2.8 炙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Preparated with honey)的研究现状

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根及根茎。本品为甘草的加工品。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春秋采挖,以秋采者为佳[74]。本品含甘草酸、甘草甜素、24-羟基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素、异甘草素、异甘草黄酮醇、异甘草醇、甘草香豆素、芒柄花素、甘草生物碱、甘草多糖、三萜类(三萜皂苷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成分[75,76]。其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备补脾胃益行气,去热化毒,止咳祛痰,缓减少急痛,调配各药之疗效,用于脾虚胃弱,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脱腹,四肢挛急疼痛,缓和药物毒性、烈性[77,78]。甘草有很强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