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累计成功为5,000,000 用户成功查重检测

CNCNKI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我国婚姻法律制度发展研究

时间:2016-07-16 11:57:00 编辑:知网 阅读:

法律是维护人民合法权利的重要工具,婚姻法律制度亦如此。它不仅是对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同时也是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合法利益的有效保护。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存在及演变历史悠久,本文试图从我国建国以来婚姻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入手,阐明婚姻法律制度在各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及其变迁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变化,总结出相关经验,以期为我国婚姻法律制度的制定贡献绵薄之力,使之能更好地制定符合我国婚姻家庭现状的法律制度。婚姻法律制度涉及婚姻家庭的各方面,而现实中的婚姻家庭问题纷繁复杂。本文理清脉络、抓住重点,以建国以来我国婚姻法律制度的变化为中轴线,以轴线中自1950年以来《婚姻法》的三次修改为时间节点,选取在婚姻家庭中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做到有的放矢。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时代的镜子。婚姻家庭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社会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婚姻法律制度作为婚姻家庭制度变迁的重要载体,反应了各时期我国对婚姻家庭问题的处理态度。婚姻法律制度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自古以来,知网论文查重婚姻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当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一直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中国,封建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并不是作为单独的法律部门而存在,“婚姻法” 一词也诞生较晚。因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采取诸法合体的形式,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制度只是诸法合体中的一部分,主要以户、婚来命名。而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法”直到清朝末年才产生。而从实质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原则并着力保护大多数人合法权益的“婚姻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产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中国婚姻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50年代,一批批“小二黑”、“刘巧儿"们力争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纷纷冲破了封建婚姻观的枷锁;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等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提出“建立并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表明我国开始以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为原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护婚姻关系的平等自由,婚姻关系的文明化也符合我国文明社会建设的目标。从1950年《婚姻法》诞生到1980年《婚姻法》重新构建、再到2001年《婚姻法》的修订,直至随后《婚姻法》司法解释的陆续出台,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我国婚姻家庭文化及婚姻家庭思想的发展变化。所以说,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就是我国整个婚姻家庭社会文化发展史,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法律的基本职能即在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发展,每当婚姻家庭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时,即是对我国社会关系的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国婚姻法律制度也应该针对此变化积极做出反应,以维护婚姻法律关系的稳定,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当我国婚姻法律制度不断调整时,也能动的促进着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即所谓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婚姻家庭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决定着婚姻法律新制度的产生;另一方面婚姻法律制度的制定本身就包含着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其是符合社会发展根本利益的,所以又不断的引导和指导着社会家庭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婚姻家庭关系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以建国以来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变化为轴线,并针对轴线上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变化相对应的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来考察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变迁,以得出相应的经验结论,从而应用于我国现在婚姻家庭关系所面临的新问题之上,制定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2.研究意义

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即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时代变迁,并通过研究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变迁相对应的婚姻家庭关系,来揭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变化的内在原因与实质以及所反应的社会现实,以期得到解决婚姻家庭新问题的理论经验,从而是我国制定出更加符合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本文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正是由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了一个大的国家,家庭作为国家的基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否,所以,我们有需要并且有必要对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与婚姻家庭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为深入地研究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优劣,以便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保护婚姻家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共同稳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文献综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