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累计成功为5,000,000 用户成功查重检测

CNCNKI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留守儿童教育中寄宿制学校实施的理论路径与现实选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时间:2016-06-29 23:06:00 编辑:知网 阅读: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论文检测样例: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在国家实现“普九攻坚”、“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在“撤点并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重要教育决策施行的背景下实施与推行的,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新农村建设与留守儿童教育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角度出发,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寄宿制学校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析。

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是指,为了保证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两基”目标,保障“两基”攻坚县扩大义务教育规模的需要,解决制约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即在农村地区建立的具备基本寄宿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事实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早已将农村寄宿学校列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施的重大项目。《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十七条也明确指出县级人民政府必须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以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此外,越来越多的实践研究也证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锐增问题,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1。因此,理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与管理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寄宿制学校的实施路径进行探析,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发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寄宿制学校实施
  • 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的现实困境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在国家实现“普九攻坚”、“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在“撤点并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重要教育决策施行的背景下,由中央和各省、市与地区人民政府共同实施与推行的。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自2004年正式推行寄宿制学校以来,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效果和效率得到了一定提高,从而使得教育资源的优化、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公平的保障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处于新建校舍、对原有校舍进行改造与扩建、硬件设施逐步配套齐全、改善卫生与营养状况的初步阶段,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仍亟需提高2-4

从具体实施方面看,首先,目前的调查研究发现,撤并校点后,由于学校选址或布局的不合理,或因为新学校用房紧张、无法提供标准化食堂,导致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进而导致学生失学或辍学现象有加重趋势5。其次,由于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后勤保障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教师待遇与工作量不成正比、队伍老龄化与女性化等现实原因6-7,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时间过长且缺乏课外活动,更无法有效进行家校联系与合作,使得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效果与管理效率都难以得到保证。最后,现有相关研究的研究内容多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营养知识现状、学校的卫生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校园伤害事件的调查研究2,3,8-13,既缺乏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具体实施办法的探讨,也缺乏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培养机制的探究,农村寄宿制学校适合地区、准入机制、应制定与采取的发展方案与策略等尚属研究空白;从研究对象看,多为针对某一省、市、地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卷调查或个案研究14-15,缺乏全面、大样本、有年龄跨度和连续性的实证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寄宿制学校实施

根据一项覆盖了华北和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36%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以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学生比例高达60%;60%左右的被调查学生本学期在学校住宿16。上述数据不仅说明寄宿制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居高不下,也充分说明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确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可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实施与管理路径与模式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现有相关研究均表明,由于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思想一刀切、监护人忽视家庭教育、教师的教育任务被过度扩展、经费来源保障不力、政府监管机制尚属真空等现实原因,目前寄宿制学校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存在未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教育内容与途径、缺乏家校合作机制、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或流失严重、缺乏相关管理政策与规范等问题1,14,17。显然,留守儿童教育中寄宿制学校的实施存在着多方面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理清寄宿制学校实施教育与管理的思路,寻求具有一定针对性、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 寄宿制学校实施的理论路径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积极心理学1997年后兴起于美国,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更好地发展与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充分地发挥潜能等方面进行研究18。积极心理教育则致力于促进心理的积极和谐发展,发掘积极人格,进而充分开发心理潜能,应当成为贯穿心理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19-20。心理教育属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寄宿制实施模式与方法进行重新建构,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创造力、积极的组织系统等,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另一方面,现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适应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重大宏观决策的瓶颈21,不少学者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伤害、辍学心理、抑郁焦虑等状况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8,13。但应当指出的是,现有留守儿童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基本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矫正留守儿童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的各类具体现实问题上,其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促进留守儿童真正的成人成才。所以,不应将目光只集中于消极地适应环境或释放和缓解负面心理情绪,而应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寄宿制学校的实施途径与策略,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意志、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切实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水平,最终实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目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