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累计成功为5,000,000 用户成功查重检测

CNCNKI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止,频频发生?

时间:2017-02-21 09:46:00 编辑:知网 阅读:

近年来,“学术不端”成为热点新词,通常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其危害性日益昭显,针对此类不实现象做出的防范惩治措施也随之出台。

为了及时遏制此类恶意行为,国家推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著作权法》,采取法律惩戒,加大惩处力度;各大高校发出《联合宣言》,内部自纠自查,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社会中呼吁尊重版权、谴责剽窃的声音更是高涨不下,同时结合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层层控制,不给抄袭行为任何喘息与侥幸的机会。

学术不端行为

即使这样,为何学术不端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呢?其实,通过外界因素只能起到事后补救的作用,真正的解决之法必须深入事件发生的因果链中,究其根源,去其病根。

1.功利原因
学术界本应是一块探求真知的净土,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在巨大的市场经济诱惑之下,在道德和信仰等约束力量逐渐淡化的过渡型社会中,人们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欲求无限制的膨胀,这种个人学术研究功利化就是产生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学者这种道德滑坡,伦理缺失,自律放松,要求不严,造成学术造假活动的日益猖獗。

2.制度原因
造假、腐败这种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发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学术界出现,这就说明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跟不上。可见,目前我国的学术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管理体制行政化,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监督制度缺位。

3.处罚原因
从法律的视角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系统的惩治学术违规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预防办法,对当前蔓延的学术造假的多层面现象没有具体的、全面的、可供操作的条文。虽然由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使我国学术“打假”有规可依,但该规定力度很小,普遍接纳程度不高,处罚羞涩,影响面窄,对学术造假者几乎没有法律应有的强制性约束力。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中国知网论文查重系统能实现对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对少论文抄袭现象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和警示作用,有利于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诚信的学术意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