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累计成功为5,000,000 用户成功查重检测

CNCNKI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绿色智能建筑的开发研究-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时间:2016-10-18 12:00:00 编辑:知网 阅读:

摘    要

 

中国知网免费入口随着全球能源消费市场的持续走低,我们处在能源危机的处处紧逼中,构建低碳经济模式与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主流认知,绿色智能建筑已经开始引领建筑行业一波新的历史潮流。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目标,目前国内的建筑行业还处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粗放型建筑生产模式,与此相关的行业成为各种技术、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绿色智能建筑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 探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发展的前世今生,分析影响绿色智能建筑发展的各种因素,展望绿色智能建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并为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设计一种可靠模式,最后提出低碳时代节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旨在促进绿色智能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

探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发展的前世今生,分析影响绿色智能建筑发展的各种因素,展望绿色智能建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并为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知网论文查重

知网论文查重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低碳大环境的不断深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相继进入节能减排的生产模式,在诸多产业领域内实行节能减排,深化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之中,传统建筑业作为第二产业,曾经是各个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经济支柱,也是现在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支柱。但是传统建筑业过于粗放的生产模式,给它贴上了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标签,越来越与当今国际大环境不符合。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依然处于传统建筑生产模式,建筑能耗逐年提升,在能源总消耗的比例已经从1970年代的10%飙升至现在的26.5%,并且依据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的研究表明,这一能耗比例将会继续攀升至35%左右。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各地进行着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市场更是蓬勃发展,建设行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年建成建筑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远超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但是这其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由此看出,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建筑高能耗的制约,绿色建筑的入迫在眉睫。此外,随着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我们每个人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在20年前,我们要求建筑通水通电通气,但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加要求建筑的通信功能,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建筑的发展。作为第二产业的建筑业与第三产业的信息产业相结合,仿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许多发达国家濒死的建筑业有了新的生机。诚然,信息时代的我们,很难想象住在一个不通“信”的房子里。智能建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越来越受到各国的追捧。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智能建筑,都是当今国际国内的热门研究方向和推广目标。但是当把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结合起来,即绿色智能建筑,却还未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个领域涉及到微电子、材料、设备、施工、管理的多层次组合,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尽管绿色智能建筑在纸面上具有诸多优势,甚至大有取代传统建筑的趋势,但是,一个新生事物的推广必然会受到各方面势力的约束,这种约束很可能使绿色智能建筑发展受挫。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深度剖析绿色智能建筑的前世今生,从对它的过去的分析,展望未来的发展,并对行业前景作出预测,最后为绿色智能建筑的推广提出建议。

 

1.2.2研究意义

目前,绿色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国内外专为绿色智能建筑的研究还不多,并且绿色智能建筑的参考文献更多关注的是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又或者是更加关注建筑信息化与智能化。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主流研究总是把绿色智能建筑的绿色和智能分开来说,分开来研究,这是不正确的。绿色智能建筑作为一个绿色和智能的有机整体,是不能人为的割裂开来。并不是在绿色建筑上加入信息化元素或者在智能建筑上考虑节能就是绿色智能建筑。所谓绿色智能建筑,更注重的是智能带来绿色以及绿色更加智能。本文将基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智能建筑的各利益相关方及关系影响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研究绿色智能建筑的相关评价角度 ,为绿色智能建筑建设中各利益相关方在绿色智能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方面提供参考,为其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开发及低碳城市发展中提供思路,为建筑的节能减排低碳的道路发展提供建议,并且由此预估绿色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相关建议。

 

 

 

 

 

 

 

 

 

 

 

 

 

 

 

 

 

 

 

 

 

 

 

文献综述

20 世纪 80 年代初,“集成思维”被引入对生态建筑的全方位探究,这是建筑师们的一大创新,这个现象以西姆·范·德莱恩提出了“整合设计(Integrated Design)”概念为标志,宣示着一个建筑新时代将要来临。其中,西班牙建筑师 J·巴尔巴提出“整合生物气候建筑”(Integrated Bioclimatic Architecture)的概念,以景观设计和建筑设备与环境理念,通盘考虑建设场地的方位、建筑的供暖通风与制冷、建筑照明等问题。此外,如何有效分析建筑场地的气候条件,设计被动式住宅并把生态建筑技术融合进去的思想,在Sue Roaf 在《生态住宅设计指南(第 2 版)》中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此同时,集成设计思想也被越来越广泛的接受与实践。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建筑科研究院的生态环(Environmental Building)和 Integer 生态住宅样板房等为代表的示范建筑。这种建筑通过全方位联合设计,有机的把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二次处理水的利用、生态材料、自动化控制等新技术相结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态建筑的无限魅力以及广阔发展前景的画面。

  1. 什么是生态建筑

目前国内关于“生态建筑”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宋哗皓(2000)认为“注重或关注生态的建筑”或“具有生态意识的建筑”。张亚民(2004)是这样理解“生态建筑”的,即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设计建造,本身像一个健康的生命有机体,既有自身的良性循环系统又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平衡,能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建筑。吴建琪,石皓文(2005)认为"arclogy",应被理解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崔英姿,赵源(2004)将“生态建筑”定义为“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沈丽(2004)将生态建筑解析为一种体系,即“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环境,将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看待。它是基于生态良性循环原则,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生态社会为内涵,生态技术为支撑,生态环境为目标和方向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一般人是从其字面意义来理解,“生态建筑”一词发展到今天,其意义与刚翻译过来时已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是“满足生物生存和发展需要、符合生物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建筑”。现在比较公认的也是最新《现代汉语词典》里收集的定义为[35]“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其他科学技术建造的建筑;它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返回